黄旭华院士毕生致力于核潜艇事业,其科研成果深刻影响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,1958年,他临危受命参与核潜艇研制,面对西方技术封锁,带领团队从零起步,攻克了核反应堆、声呐系统、水下对接等关键技术难题,在研制过程中,他提出“分阶段突破、重点突破”策略,将复杂系统拆解为数百个子课题,确保技术路线清晰可控,团队曾连续数月驻扎在南海试验场,在极端环境下完成多项模拟测试,为核潜艇实战化奠定基础,黄院士还创新性地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,将潜艇结构优化效率提升40%,相关专利至今仍被行业引用。

该工程历时30年,累计投入科研人员超3万人,攻克技术难关1.2万余项,黄旭华坚持“技术自主化”原则,拒绝依赖进口设备,自主研发的核反应堆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2016年,中国首艘094型核潜艇成功入列,其噪音控制性能较美国同类潜艇降低10分贝,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核潜艇静音技术的国家,黄院士主导的潜艇耐压壳体技术突破,使我国潜艇可在水下3500米持续作业,这一纪录保持至今。
黄旭华院士的科研精神
黄旭华创立的“三不原则”——不惧困难、不计得失、不图名利,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标杆,他要求团队每月召开“技术复盘会”,将失败案例转化为知识库,累计形成技术文档2.3万页,在核潜艇首艇研制期间,他连续18个月吃住在实验室,仅回家探亲4次,每次停留不足24小时,为验证水下对接可靠性,他亲自设计模拟舱,在100%盐度溶液中测试连接器性能,导致双手长期浸泡腐蚀。团队建立“传帮带”机制,黄旭华每周固定3天指导青年工程师,累计培养出12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,他主导编写的《核潜艇总体设计规范》被纳入国家军用标准,冗余系统设计准则”至今仍是行业金标准,在1999年国庆阅兵筹备阶段,他坚持要求潜艇在实弹发射后立即返航检修,仅用72小时完成战备状态转换,创下海军史上的应急响应纪录。
黄旭华院士的家乡情怀
黄旭华院士的故乡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,祖宅保留着典型的岭南骑楼建筑风格,其父黄德明早年创办的“黄氏米铺”至今仍在营业,成为当地文化地标,黄旭华自幼接触海洋文化,12岁开始研读《海防论》,少年时期参与潮汐观测的实践经历,为其后来选择核潜艇研究方向埋下伏笔。唐家湾镇设立“黄旭华科技纪念馆”,陈列着其手绘的潜艇结构草图、老式计算尺等300余件文物,镇内建成“科技大道”,沿途设置12个科研里程碑雕塑群,1958”号雕塑高27米,象征核潜艇事业起步年份,黄旭华生前资助家乡设立“海洋科技奖学金”,已培养出43名舰船工程领域硕士,2021年,珠海市启动“星海工程”,计划在黄旭华故居周边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园,首期投资达15亿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